寒食意思是:暮春时节,长安城处处柳絮飞舞、落红无数,寒食节东风吹拂着皇家花园的柳枝。夜色降临,宫里忙着传蜡烛,袅袅炊烟散入王侯贵戚的家里。全诗为: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这是一首讽刺诗,表面上看,似乎只是描绘了一幅寒食节长安城内有浓郁情味的风俗画。实际上字里行间都透着作者对当时得宠宦官们的行为进行了深刻的讽刺。
寒食——古代在清明节前两天的节日,焚火三天,只吃冷食,所以称寒食。御柳——御苑之柳,皇城中的柳树。汉宫——这里指唐朝皇官。传蜡烛——寒食节普天下禁火,但权贵宠臣可得到皇帝恩赐而得到燃烛。
吴乔在《围炉诗话》中说:“诗贵有含蓄不尽之意,尤以不著意见声色故事议论者为最上。”这首诗以古时寒食节为题,一二两句专写寒食节时,杨花柳絮,漫天飞舞的美好景象。写“花”写出花的“飞”,写柳写出柳的“斜”。为以下诗句,暗含了轻薄之意。
三句转写“汉宫”,以传“蜡烛”的典故,又紧紧扣住“寒食”。四句用“散入五侯家”,进而把“传”字写明,点出宦官的得宠。皇帝宠爱太监,造成太监掌握大权,终于亡国。这一事实,正是通过“轻烟散入五侯家”来进行讽刺的。这种兴怨之诗,常是寓意深远,可谓是无讽而甚于讽的“讽诗”。
寒食节,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独具特色的传统节日,节期为冬至过后105或106日,清明节前一二日。寒食节的起源争议主要有“禁火说”“改火说”“子推说”这三种,子推说被普遍认可并广泛流传。寒食节兴起于两汉,兴盛于唐宋,至宋代后开始衰落,后与清明节逐渐融合。
寒食节的习俗活动在禁火寒食的基础上,随着后世的不断发展增加了扫墓、踏青、蹴鞠、插柳、拔河与打秋千等。从艺术价值层面看,寒食节为传统诗词文化提供了许多重要史料;从历史价值层面看,承载了中国传统的忠孝文化,对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也有着重要的意义;从文化价值的层面看,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增强了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