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上分散在各处含有铁的岩石,风化崩解,里面的铁也被氧化,这些氧化铁溶解或悬浮在水中,随着水的流动,逐渐沉淀堆积在水下,成为铁比较集中的矿层,在整个聚集过程中,许多生物起着积极的作用。铁矿层形成后,再经过多次变化,譬如地壳中的高温高压作用,有时还有含矿物质多的热液参加进来,使这些沉积而成的铁矿或含铁较多的岩石变质,造成规模很大的铁矿;这些经过变质的铁矿或含铁较多的岩石,还可以再经过风化,把铁进一步集中起来,造成含铁量很高的富铁矿。
还有些铁矿是岩浆活动造成的。岩浆在地下或地面附近冷却疑结时,可以分离出铁矿物,并在一定的部位集中起来;岩浆与周围岩石接触时,也可以相互作用,形成铁矿。
铁矿石实方和虚方的换算标准是根据铁矿石密度来确定的,常用的密度为3.2吨/立方米。实方指的是铁矿石的体积,虚方指的是矿石的重量,换算时可以使用以下公式:实方(立方米)= 虚方(吨)/ 3.2。例如,一批铁矿石虚方为100吨,则实方为100/3.2 = 31.25立方米。这个换算标准在铁矿石采购和销售中非常重要,可以方便地计算铁矿石的实际体积及成本,保证交易的公平和准确。
是,需要有足够的铁元素和其他元素组成的矿物质,同时还需要有适当的温度和压力环境。
铁元素通常是从岩浆、气体或水液体中提取的,然后通过化学反应或结晶过程形成矿物质,这些矿物质会随着地质活动而在地下运动和沉积,在适当的压力和温度下,经过长时间的质变和改造,最终形成铁矿石。
铁矿石可以分为火山岩型铁矿和沉积岩型铁矿两种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