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春天:农民在田里耕作,偶然发现一只兔子在田埂上撞到一棵树,死掉了。
2. 夏天:农民捡起死兔子,觉得这是意外的收获。
3. 秋天:农民不再耕作,而是每天都在那棵树旁等待兔子再次撞死。
4. 冬天:农民因为没有耕作,导致田里的庄稼枯死,没有粮食收获。
5. 春天:农民又看到了一个兔子撞死,但是仍然没有足够的粮食。
6. 夏天:农民继续守株待兔,最终饿死。
据古籍记载,守株待兔中用来耕田的农具叫做“桴”,又称为“犁桴”。桴是一种木制的农具,由长方形的桴头、朴实无华的组合板和柄杆组成。桴头通常由硬木制成,底部前端有铁尖,方便切割土壤。组合板是桴的核心部分,由多块木板固定在一起,它连接了桴头和柄杆。
柄杆通常是长方形或圆形的木棍,用来固定桴头和组合板,并让农民可以用手柄牵引桴向前。桴这种简单而有效的农具在中国历史上一直广泛使用,为农民提供了强大而可靠的耕作工具。
在“守株待兔”这个成语中,“其”是一个代词,指代的是农夫在树桩旁等待兔子再次出现的行为。整句话的意思是:守在树桩旁等待兔子再次出现。
在这个故事中,农夫因为偶然捡到一只撞死在树桩上的兔子,就认为每天都会有兔子撞死在树桩上,于是放弃了耕种,每天守在树桩旁等待兔子。这个故事后来被用来比喻死守经验,不知变通;或妄想不劳而获,坐享其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