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苏轼在徐州任上遇到黄河决堤,他亲自带领官兵筑堤防洪,稳定了局势。
2. 苏轼在杭州疏浚西湖,修建了著名的苏堤,为当地百姓带来了福祉。
3. 苏轼在被贬谪到惠州后,他发现惠州城四面环水,出入不便,提出修筑“两桥一堤”,经过8个月的奋战建成“两桥一堤”,方便了百姓的出行。
4. 苏轼在徐州城防建设上,他上书朝廷拨款,修建了更加坚固的城防工事,并建立了百尺高楼“黄楼”。
5. 苏轼在办实事方面,他赈灾救饥民,对抗瘟疫还开设了公立医院,表现出他的人格魅力。
这些事例都表明了苏轼坚贞不屈、为民请命的品质,他是一位有担当、有作为的好官。
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生活困境:苏轼初到黄州时,家庭经济状况十分拮据,只能依靠少量的积蓄勉强维持生计。他在黄州担任的是一个名义上的职位——团练副使,但实际上并没有实权,无法参与公事12。
居住条件:苏轼一家人在黄州的生活并不富裕,他们租用了一些荒废的土地进行耕作和建房。这些土地原本属于马正卿所有,后来由苏轼申请并得到批准,从而得以定居下来1。
精神寄托:尽管物质生活困顿,但苏轼在黄州找到了精神的慰藉。他自号为“东坡”,并在那里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和文章。他还与当地的文人墨客交往密切,共同探讨文学艺术之道13。
政治影响:“乌台诗案”使得苏轼遭受政治打击,被贬至黄州。这是他一生的转折点,也是他人生的重要阶段。在黄州,他不仅经历了生活的艰难,也逐渐转变了对人生和自然的看法,形成了独特的审美情趣和文化价值观23。
综上所述,苏轼在黄州时期的生活充满了挑战和困苦,但他通过诗歌和文章表达了对自己所处环境的深刻感悟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从而在这个重要的时期为自己的人生增添了丰富的内涵。
苏轼在绍兴十八年(1148年)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同而被贬黄州,后又被贬儋州,总共被贬谪长达11年之久。这对其文学创作和政治生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他的思想更加开阔,文学创作更加丰富多彩。在贬黄州期间,苏轼创作了《江城子》、《赤壁怀古》等许多代表作品。他的创作成果和辞职抗议行动为他赢得了民间支持和尊重,成为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巨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