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遍认为赵括并不是长平之战的关键,原因如下:
1.在长平之战刚刚开始的时候,看似廉颇的坚守不出抵御了秦国的进攻势头。
但是,根据赵国的经济实力和粮食供应能力来说,坚守不出似乎不是长久之计,也即会让赵国军队陷入到慢性死亡中;
2.在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后,赵国就组建了一支强大的骑兵。
而骑兵主要是用来野战和突袭的,倘若用骑兵来防守,那显然是最大的浪费。
当然,对于廉颇来说,本来也知道长久坚守不是一个办法。
但是,其主要目的还是希望通过短期的坚守,来让秦军知难而退。
不过,没有想到的是,秦国国君大范围的征兵和运送粮食,让这场仗一打就是几年;
3.赵国决策层也是没有办法,拖下去也是慢性死亡。
于是,将廉颇换下来,通过赵括来和白起决一死战。
可以这么说,这个方法虽然非常冒险,但是,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已经是最体面的选择了。
至于赵括的领军表现,从结果上来看,重创秦国大军,造成了大约二三十万秦军的阵亡。
并且,在赵国军队被断粮的46天里,赵括的统率的赵军没有发生动乱和崩溃,这至少表明赵括不仅理论上有一套,实际作战也可以;
4.赵括在万般无奈的形势下,选择亲自带兵冲破秦国军队的封锁,其勇气更不是一个书生可以做出的举动。
总的来说,考虑到秦国和赵国的国力,尤其是粮食供应问题和其他五国的态势,赵国的失败在所难免。